全国咨询热线

13166399729

  
返回上级 >
来源: | 时间:2019-12-08 什么样的导师决定什么样的PHD生活
不做科研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样的选择,受过导师的压迫的学生们却能感同身受。对于博士生活而言,导师的人格素质,行为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整个PhD生活怎么样度过。

前段时间听到关于一个博士生自杀的消息,新闻影射出这个学生的博导对他有很多负面影响。不做科研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样的选择,受过导师的压迫的学生们却能感同身受。对于博士生活而言,导师的人格素质,行为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整个PhD生活怎么样度过。

  借此机会,我想分享一下我同学的经历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。讲讲身边真实的故事。我坐标北美,专业是认知神经心理学,博士计划是5至6年。

  工作狂型的导师

  同学A在博士*年就完成了其他人三年左右才能完成的任务。在*二年开始的时候,已经可以准备毕业论文了。在其他人惊叹于他的工作效率的时候,他却开始厌学了。他抱怨说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,除非重要的事,否则见不到老师,请一天假要提前一个月,学习基本靠自学。论文发了一篇又一篇,幸福感却越来越低。他说想快点毕业,找份能赚钱的工作,不做科研了,够了。这种缺乏互动的师生关系,带给人的消极影响不止一点。这种老师很年轻就拿到终身教授了,急于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,树立领域内的地位。他有行动力,也能力超群,但是为人很冷漠,把学生当成发论文的工具,而没有用心去培养学生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和兴趣。学生如果能坚持到毕业,确实有过硬的简历,但是这其中的苦,大概只有自己能体会吧。

  懒散放养型的导师

  跟同学A的经历相反,同学B的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进度完全不着急。同学B已经是*三年的博士生了,按照正常的进度,应该即将完成*二年的项目,论文发表也至少两篇了。她却还在忙*年的项目,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。跟她交流的时候,发现她的幸福感也超低。她忙了一年多的项目,竟然被小师妹轻而易举的“借”走了。她去找老师理论,老师表面安慰她,却依然袖手旁观。这位导师培养学生的方式就是散养, 对于学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视而不见。有时候甚至添油加醋,导致矛盾升级。在这样的实验室工作,同学B每天都提心吊胆,对付实验室同胞之间的尔虞我诈,心力交瘁,哪还有精力做科研。

  “完美型”的导师

  说完美当然掺杂了个人情感,但是如果如果把所有我听过的导师排序,我的导师大概是*高标准了。

  她是美国人,是我们领域内的大牛,学术能力没的说,为人却很谦虚随和,尊重爱护学生。

  她会咨询每个人的意见,从来不会用导师的威严去命令别人。大到做什么项目,和哪个学校合作,小到工作时间和地点,她都会给我们*大的选择空间。

  她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,每次有好吃的,都会带到实验室分享给我们,有时还会自己做蛋糕带给我们。记得有个同事要生宝宝,她很暖心地给宝宝织了件毛衣。

  她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。比如,哪天开会有人没到,也没请假,老师会在大家对那个学生有看法之前为他/她解释,说可能是有什么原因耽误了。没有责怪,只有关心。在这样被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下,我们实验室的同学都很自律和体谅别人。

  每次演讲前,她都会给我们演习,严格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。我是实验室博士生中*的中国人,所以语言方面有劣势。虽然老师从来没有嫌弃过我,但是也没有因此放低要求。她知道我一紧张就忘词,然后就陪我一句一句练习,不会的地方,就她说一句我说一句。只要嘴一瓢,说错了,就得打断重新开始。*次展示学术海报,要站4个小时,一遍又一遍地讲,那天老师就陪我站了四个小时。终于结束后,我们提着鞋,沿着海边走回宾馆,我说其实你不用那么辛苦的,老师说怕我遇到什么奇怪的人,她可以帮我挡着。

  很多人都说读博士很辛苦,其实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太一样。因为老师的能力,让我在学术研究上走得一直很顺利。实验室的同事也都很友好,大家相处起来像家人一样,从来没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。我一直觉得很幸运,可以遇到这么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。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分享到我的好运气,准备读博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位好导师。